上文提到,常州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新基建七大门类齐备的城市。而这一步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持续深耕,经过长期的、在各个领域的充分积累。
长期以来,常州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形成了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澎湃新闻从常州市工信局获悉,目前,常州细分领域的行业“隐形冠军”企业超过2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15个,位居江苏全省第一位。
什么是”隐形冠军“?简单来说,“隐形冠军”企业多生产工业产品,也许营收规模不大,但在各自细分垂直行业中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
同时,“隐形冠军”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或为大企业做配套服务,因此往往不被普通的终端消费者可感可知,媒体曝光度也不高,但由于它是“通用型”配套企业,受经济周期等波动影响较小,因而这类企业往往盈利能力相当可观、“闷声发大财”。
常州的实践,不禁让人想到了“世界制造业标杆”德国。公开数据显示,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能够占到全球的“半壁江山”。
还有,在职业教育(产业工人培育)方面,常州也颇为“德系”。数据显示,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143人,连续五年位居江苏第一。
截止目前,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共有21人被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常州一市独占5人,占了江苏全省近1/4。
常州,能否成为国内制造业的“德意志战车”?时间会给出最后的答案。不过,当下能确认的是,一个“隐形王者”正迎面走来,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