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低碳环保成为主要发力方向,绿色成为北京冬奥建设底色。北京赛区将为世界各地运动员提供国际一流的训练、比赛场馆,也将为北京留下一份可持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记者7月22日在实地探访时了解到:北京赛区所有比赛场馆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都将具备冰场和夏季运动项目场地之间的转换能力,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低碳环保成为主要发力方向,绿色成为北京冬奥建设底色。
北京赛区15块冰面今年年底前完工
根据总体建设计划,北京赛区冬奥场馆包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体综合训练馆“冰坛”、国家残疾人训练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4座新建冰上比赛、训练场馆,改造场馆包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综合馆、首都滑冰馆6座冰上比赛、训练场馆。北京赛区15块冰面今年年底前全部完工。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副处长桂琳介绍说,北京赛区的这15块冰面有一个共同特点:所有冰场都在积极实现精彩奥运与赛后场馆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的目标。
作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场地,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表示,这样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冰上运动。”